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
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
南少林寺的伽蓝菩萨与众不同,不是关公像,而是“紧那罗王”,形像为袒胸赤脚、手握烧火棍。据《河南府志》记载,元至正(1341~1368年)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头裸背跣足,手中常提一根烧火棍,在厨房做杂务,尽职尽责,十分勤劳。由于地位低微,寺中竟然无人知其由来。至正十年(1350年),少林寺被红巾军围攻,危急关头,这位行者手提烧火棍,冲出山门,身体忽然长高至数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紧那罗王也”,红巾军见此情状,惊恐万分,到处逃串。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难,而这位行者也在随后圆寂。至此,少林寺的僧众才知道这位行者就是紧那罗王的化身。为了纪念这位行者的护寺之功,在寺中为他塑了像,建了紧那罗殿,请他担任寺院的护法伽蓝菩萨,并塑造形像供于大寮(厨房),供奉为“监斋使者”,以圆满寺院饮食之事。之后,天下寺院纷纷仿效,也在大寮供奉“监斋使者”紧那罗王菩萨。
南少林寺主建筑群北侧平台上,有一座资福寺,建于清初南少林被毁之后不久,具体年代不可考。
相传清初南少林武僧参加反清复明斗争,清兵乘虚绕道而攻,猖狂烧毁南少林寺。这时有五位武僧杀出重围,幸免于难,其中两人流落泉州,一人流落永泰、一人流落仙游,还有一人隐姓埋名于福州长庆寺,后来当上方丈,他在当方丈期间,伺机指派弟子回泉山重建南少林寺,不敢沿用原名,故改为“资福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戊戌变法同年),该寺由福州长庆寺(西禅寺)方丈带领僧众和信众重修。资福寺坐北朝南,歇山式,二进深,一字形排开,中间为大雄宝殿,两边各隔一个天井,有厢房,天井的上下各有走廊与大雄宝殿相连。大殿前有山门,门前有上下两埕,均用黑砖铺就。大殿后墙有胡同与两边厢房相通。寺院原有直额“资福寺”被毁。“大雄宝殿”横匾在考古时只发现碎块,经拼凑后四个鎏金大字尚算完整,行书体,洒脱飘逸、龙飞凤舞。大殿现存横匾一块“宰化人天”,是九龙匾,匾上的鎏金题额、大字和落款均被揭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资福寺旁有两块巨大的石板,都有2米多高,1米多宽,20多厘米厚,其中一块上刻“朝耕山陇云,暮钓西桥月。澄渚一闲人,林泉甘独拙。”取的是南宋朱熹“耕云钓月”的意境。
另一块石板上刻“僧继言造”,是北宋治平年间南少林寺的继言和尚用一指禅神功手刻上去的。
资福寺的旁边有5口大石槽,是文物考古时挖掘出来的,最小的长1.2米,高0.5米;最大的长2.3米,宽1.1米,高1.3米。当地村民说以前有30多口,后来许多被开了去做门窗石碑小桥等用途了,仅剩5口。每口石槽都有刻着许多文字,年代久远,日晒雨淋,许多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其中一口石槽上沿,清楚地刻着“治平二年……班首继言……方丈……诸罗汉浴煎茶散”等字样。由此可以证明继言和尚存在的真实性,为他的断代找到了实物依据。还有一口石槽上刻“嘉佑癸卯九月造”“当院僧兵”等字样,可以看出当时是有“僧兵”的,而历朝历代,有僧兵的,只有嵩山少林寺及其分寺。
南少林寺有一件镇寺之宝,就是天然的达摩璧。这是一块玉璧,打磨完了天然显现达摩祖师像,被南少林寺奉为镇寺之宝。清初清兵围攻南少林寺,火烧南少林三天三夜,只逃出去五个和尚,就是前五祖,其中有达宗和尚,他的舍利塔遗址就在林山村的塔西小山坡上。南少林的南拳由此广为传播和发扬,对南方数省和东南亚影响巨大。
火烧南少林之后,匆忙逃生的人,并未带走那块镇寺之宝——达摩璧,从此,就湮没在了南少林的废墟之中。时光荏苒,到了1969年,一位香港人,听师辈口口相传,南少林的达摩璧极有可能还在南少林遗址,他就悄悄的来到林山村,到处挖掘寻找,最后终于在2米多深的地下挖到了,他将达摩璧带到了香港。直到1992年,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找到南少林寺的消息,并决定重修南少林寺,这位香港人,又将这块达摩璧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了南少林,放在莆田人民银行的保险柜里。
林山村的塔西,存有“达宗和尚塔”的塔基遗址。
南少林寺西有个“红花亭”,里面是“保民殿”,建于隆武二年(1646年丙戌,南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对应清朝是顺治三年),为莆田人郑郏和陆圻所建,后为反清复明义士的聚会之所。保民殿的“民”字是出头的,意为“反清复明”“为民出头”。神案底座是石砌莲花图案,亭柱对联为“柏酒倾杯绿,篱花带雨红”,因下联有“红花”,故名红花亭。亨柱上有“万物总归三尺剑,五云时现七星旗”的对联,殿内柱子两副对联分别是“手持七星护国泰,足执二法保民安”,“剑下龟蛇照日月,旗中龙虎透云霄”,由殿内供奉的是郑成功、万云龙、陈近南,这几个对联和洪门“花亭结义改姓洪”等,可以证明这里是当时洪门,即天地会聚会结义的地方。
南少林后山,明朝以前叫“佛山”,后来据说是朱元璋的三子、晋恭王朱棡,为避靖难之乱,逃至莆田九莲山,在南少林的寺西建了一个院子,隐居读书,就是“朱三读书院”,也叫“朱三太子庙”。后来,“佛山”也就改称“朱山”了,现名“祖山尾”。朱三庙经历了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莆田的8级大地震、清初的火烧南少林,大致完好。
祖山尾海拔642.4米,西部大舞寨600.2米,东部山头尾576.6米,南部斜仑595.5米,紫霄峰559米,南少林寺对面的巨岩“石面桶”(又叫卧佛山)576.6米。
南少林寺所在的九莲山林山村,保存大量与寺院有关的地名,如院前、院后、院口、塔里、塔西、放生池、练功埕、马槽等,更有与习武和僧兵有关的姑嫂营、南营、后营、尾营、将军庙、旗杆坪等。
南少林寺周围有下院苦竹寺、霞梧院、紫霄寺、九莲岩、飞石岩等,环绕着林泉院,形成洋洋大观的寺院群落,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势可见一斑。九莲山形似“观音坐莲”,祖山又形似大小两个弥勒菩萨,对门又有卧佛,左右有文殊菩萨的狮山和普贤菩萨的象山。远望可以看见三江入海口、九华山和壶公山。
闾山,传说是在闽江之底,凡人都看不见,唯独修行到了一定的能力的人才能看到。闾山派是在唐宋年代所形成的,以供奉闾山九郎、蒙山七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等为法神,并且吸收了灵宝派的符咒科仪,成为了南方最为重要的教派之一。
福建是闾山派发展的一个中心,除了以许真君为教主外,还有以三奶夫人(陈、林、李)为法神的三奶派,这些派系绝大部分都是以驱邪收妖,押煞纳福来服务民间,而法师又分为红头和黑头两种,也叫做红头师公和乌头师公,红头师公主要是处理上面的事情,而乌头则是处理下面的事情,因此都非常的有分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闾山派的法师职位,是根据道坛的世袭传承,一般是根据传度仪式上的传度师确定,闾山派科仪广泛,所用的法器也多的不得了,比起其他的派系而言,是多了不少,其中比较常用的有:龙角,帝钟,灵刀,金鞭,宝剑,朝板,马鞭,雷牌,戒尺,天蓬尺,手炉,水孟,木鱼,磬,拷鬼杖,奉旨,天皇等等。
而闾山派的真正来源,据说来源与巫法,从目前资料看,闾山派之初始形态为巫法,名曰‘闾山法’,至少在宋代之前已形成于闽、浙、赣之古越国旧地,是由古代巫术、巫法、巫教受道教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支教派。从目前道坛之实际活动情况考察,这种巫法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
闾山派奉晋代着名道士许旌阳真人为祖师,主要有两种支系:三奶派(又称红头派,奉临水夫人等三位女神为宗师,多行庙会作醮、婚寿喜庆之仪式等)、乌头派(奉法主真君为宗师,多行丧事、驱魔)。另一种为流行于华南的派别“普庵派”(奉临济宗的普庵禅师为宗师,号称小法)。也祭祀董奉真人等神。
许逊(239~374),字敬之,晋代着名道士,南昌县(今属江西)长定乡益塘坡人,道教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人称许九郎、许旌阳、旌阳祖师、感天大帝,又称许天师、许真君。据道书记载,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始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闻豫章(南昌,或泛指江西)人吴猛得术士丁义神方,乃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后乡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
他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二十九岁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吴猛学道,尽得秘传。三十六岁时与文学家郭璞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最后选择南昌西郊的逍遥山(今新建西山乡)隐居,只求修炼,不愿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直至西晋太康元年(280)四十二岁时,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
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有一年,旌阳大水为患,低田颗粒无收,许逊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以工代税,使灾民获得解救。当时瘟疫流行,许逊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时旌阳传唱一首民谣:“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盛赞许逊的功德。邻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旌阳人户大增。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着,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太熙元年(290),鉴于晋室将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许逊挂冠东归。启程时,送者蔽野;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许逊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
许逊东归后,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被编成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许逊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其宗旨为“净明忠孝”。传说许逊活到一百三十六岁,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后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许仙祠,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并受历代王朝赐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写《许旌阳祠记》。
元康元年(291)爆发八王之乱,许逊以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与吴猛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据说许逊的西山教团有上百人的规模,教团骨干有十二人,称十二真君,即许逊、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其中五人为许逊的家族或姻亲。他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区,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许逊传教遗迹。豫章各地多有许逊斗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道教传说,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许逊“合家飞升,鸡犬悉去”。西山道士乃以许逊故宅建游帷观为祭祀所。据《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载:每当许逊升遐之日,“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宋代,许逊极得北宋皇室尊崇。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遣内使程奇请道士在玉隆宫建道场七昼夜,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后又仿西京崇福宫规制,在洪州西山改建玉隆万寿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建筑宏伟壮观,为宋代着名道观。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宋代民间对许逊的信仰已很盛行。“每岁夏季,诸卿士庶,各各香华,鼓乐、旗帜,就寝殿迎请真君小型像幸其乡社,随愿祈禳,以蠲除旱蝗。”据传每年仲秋“净月”,前往西山玉隆万寿宫朝拜者,扶老携幼,肩舆乘骑,肩摩于路。因此,南宋何真公、元初刘玉都假托许逊神灵降授,并尊为净明道祖师。许逊事迹正史无传,道书所载,也多不一。如关于许逊得道,至少有三种说法:
全皇朝团宠豪横小奶包傅啾啾唐羡完整版免费全文阅读 全皇朝团宠豪横小奶包傅啾啾唐羡全文免费阅读在线 赶海:撞大运后,我成钓鱼王了 重生者林羽的逆袭人生 全皇朝团宠豪横小奶包傅啾啾唐羡全文在线阅读 来到城市 傅啾啾唐羡抹茶红豆 全皇朝团宠豪横小奶包傅啾啾唐羡免费阅读无弹窗 傅啾啾唐羡全皇朝团宠豪横小奶包完结篇 李老板的故事 全皇朝团宠豪横小奶包傅啾啾唐羡免费阅读 穿越后的艺术家 全皇朝团宠豪横小奶包傅啾啾唐羡免费完整版 小时候救的校花,长大后她倒追我 全皇朝团宠豪横小奶包傅啾啾唐羡全文未删减 人间无敌:从监狱开始崛起 人下人巧善 时空盗墓 抹茶红豆新书全皇朝团宠豪横小奶包 系统!之我要称霸武林
美女总裁的贴身狂龙简介emspemsp他是华夏最神秘最顶尖部队的一把利刃,更是西方暗黑世界令人闻风丧胆的修罗。此次回归都市执行任务,本以为是风平浪静,却不料风云再起!且看李小天如何一步步揭开真正的身世之谜,踏上巅峰之路!最┊新┇...
春闺艳史风流督公盛宠妻简介emspemsp春闺艳史风流督公盛宠妻是薇薇安的经典其他类型类作品,春闺艳史风流督公盛宠妻主要讲述了21世纪的心理学女大学生,五年前穿越到大梁,成为大梁的皇长公薇薇安最新鼎力大作,年度必看其他类型。海棠屋(haitangshuwucom)提供春闺艳史风流督公盛宠妻最新章节全文免费阅读!。...
扶弟魔苟琪一朝穿成古代小女娃,谁承想这小女娃的父亲也是个扶弟魔。祖母为了让三叔的儿子读书居然想让父亲将她这个小娃许配给傻子,这怎么可能!分家!必须分家!可分家过后日子艰难,不过没关系,她有一双自带解析功能的眼睛!只要所见之物,眼睛都能通过不同颜色的雾气来提醒苟琪,并且准确解析出物体的功效。不管是水果还是药材,是疾病还是伤痛,甚至的毒物,她的眼睛都能准确的解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靠着这双眼睛,她卖药材,做吃食,甚至还能看病救人发家致富那可是指日可待了!如果您喜欢发家致富从三岁半开始,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唐门弃少简介emspemsp刚被女友甩了,就被告知自己是唐朝李氏后人组织李唐门继承人。海棠书屋(po18yuvip)提供唐门弃少最新章节全文免费阅读!。...
重生花样年华,玩转市井豪门,携手逆袭人生,共揽一世风云!如果您喜欢重生六零小萌妻,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这是我在梦里梦见的故事情节,将它告诉我的朋友后,便有了这个故事,当然梦中的情节也是一个大概,在这个基础上,我添加了许多任人物。因为本人是个上班族哈,大部分都是利用中午午休,下午下班写出来的,希望你们喜欢这个故事!西楚王朝唯一的公主楚韫瑾从小与西楚王朝唯一的异姓王府承宣王世子便有了婚约,十八岁承宣王世子挟军功与楚韫瑾...